 江流賢勝,大成武昌。  武昌濱江數創走廊。 武漢SKP。 曇華林。 武昌學有所教。 時間的刻度裏,潛藏著生長的力量。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,是實現“十四五”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。 在湖北省委、省政府,武漢市委、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武昌區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,有力應對複雜形勢,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。 一年來,武昌匯聚合力穩增長、強信心,發展能級躍上新台階。 地區生產總值劍指2000億元。在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中再進一位,連續五年領跑全省,引擎轟鳴活力澎湃。 一年來,武昌把握機遇拚賽道、育動能,創新發展邁出新步伐。 “中碳登”交易規模全球居首,環沙湖雙碳經濟帶上升為省級戰略,武漢數創大廈成功晉級“億元樓宇”,“向新逐綠”步履鏗鏘。 一年來,武昌千方百計激活力、聚人氣,消費市場育出新場景。 武漢SKP、武昌萬象城等一批商業綜合體開門迎客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躍升至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,商貿中心地位彰顯。 一年來,武昌堅持不懈解難題、促轉型,城市更新取得新突破。 “昌七條”助推供需雙發力,房地產投資和商品房銷售麵積增幅均居武漢市前列,有力提振市場信心。 一年來,武昌持之以恒優治理、增福祉,惠民服務實現新提升。 共同締造向縱深推進,基層治理體係框架試點為全省改革提供樣板,區級十大民生實事可感可及,幸福底色持續擦亮。 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攻,一個難關一個難關地破!固底氣、向光明,一鼓作氣越溝邁壑! 新的一年,武昌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,全力以赴抓經濟、穩增長、促發展,加快打造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和基層治理現代化引領區,以實幹實績實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昌新篇章。 成就 在砥礪前行中一路鋪展 擔當實幹頂壓前行 有效應對複雜形勢 較好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抓項目、夯基礎 穩固發展支撐 2024年,武昌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打好經濟增長主動仗的重要抓手,擴投資、強保障、快推進,高質量發展基礎更加堅實。 以更實舉措引進項目。以鏈式思維抓招商,區黨政負責人領銜推進9大產業鏈,以“賽馬製”促進產業加速聚勢成鏈,累計招引落地中航建工、天貓優品華中總部等主導產業項目51個,抖音支付、理工船舶等新興產業項目60個。全年完成招商引資1500億元。 以更大力度保障項目。在中心城區率先實現不動產“五方聯辦”,大力推行容缺審批、前置審批、分期辦理施工許可等服務,有力應對房地產市場麵臨的巨大挑戰。沙湖天境從拿地到上市僅用時97天、開盤即售罄,開發速度刷新武漢樓市紀錄。全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14億元。 以更高質效推進項目。強化項目科學係統謀劃,儲備項目108個、總投資3782億元,高效推進159個重大項目建設,穩步保障長江人才大廈等35個項目竣工交付。 育新能、提質效 優化產業結構 2024年,武昌堅持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,搶抓新賽道、培育新動能,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穩固。 數字經濟“新潮澎湃”。“黃鶴樓星空”計劃穩步推進,新增數創空間33萬平方米,數字經濟核心企業快速增長、總計達9500餘家,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占GDP比重近50%。 綠色發展步穩蹄疾。圍繞省委、省政府“三個中心”目標,完善環沙湖雙碳經濟帶發展規劃,初步形成以碳匯大廈為引領,襄陽大廈、天風大廈等樓宇為集群的雙碳產業布局。碳匯大廈累計集聚企業72家,全區涉碳企業超300家,打造14個低碳示範場景。 現代服務業質效齊升。全區服務業規模將突破1800億元,居全省第一。金融優勢持續鞏固,本外幣存貸款餘額保持全省首位、管理基金規模位居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。國家級文旅融合示範區建設有序推進,武昌旅遊從“重大節慶火”走向“全年常態火”,2024年接待遊客超5000萬人次,實現旅遊收入500億元,位列旅遊綜合競爭力百強區全國第5、中部第1。 挖潛能、擴內需 提振發展活力 2024年,武昌堅持向改革要動力、向市場要活力,高質量發展動能更加強勁。 科創勢能加速釋放。聚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,實施“六大服務行動”,為企業全方位提供科創、政策、人才、金融、谘詢、培訓等支持,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235億元。 市場活力有效激發。全麵落實房地產新政、以舊換新等消費促進政策,針對性推出“昌七條”、武昌消費券等,消費呈現供需兩旺。實施外貿提升行動,新增外資企業登記量全省第一,外貿進出口總額居中心城區前列。 經營主體蓬勃發展。以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為牽引,持續推進審批減環節、減材料、減時限,全區“1+6”政務服務大廳事項入駐率達100%、網辦率達95%。今年,武昌營商環境考核評價再獲全省縣(市、區)綜合第一,全年新增“四上”企業210家、高新技術企業52家,企業類市場主體突破10萬戶。 重統籌、促協調 更麵貌 2024年,武昌牢固樹立“全生命周期”理念,全麵推動城市建設管理提質增效,打造“人產城”融合的品質城區。 城區容貌加速煥新。圍繞促轉型、拓功能,創新推進城市更新行動,白沙科創片、華中音樂穀等5大城市更新單元規劃穩定成型。基礎設施持續完善,11號線武昌段順利通車,新建微循環道路19條,新增停車泊位1.7萬個、充電樁1.1萬個。 城市品質穩步提升。統籌抓好城區環境的美化、淨化、靚化,創建首義廣場、黃鶴樓等一批“席地可坐”標杆片區,深入開展“文明交通 暢行武漢”試點,統籌人、車、路實施綜合治理,熱點區域交通擁堵問題明顯緩解。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。深入推進流域綜合治理,長江武昌段水質保持地表水Ⅱ類,全區湖泊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,外沙湖入選全省湖泊保護典型案例。漢陽門花園、武昌生態文化長廊煥新歸來,成為市民休閑、遊客打卡的熱門地。 辦實事、解民憂 增進民生福祉 武昌始終把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奮鬥目標,促進高質量發展成果普惠共享。 公共服務提檔升級。優質教育繼續擴容。春蕾路幼兒園、濱江實驗一小、中山路小學紫金分校等5所學校開學招生,新增公辦學前學位990個、義務段學位4800個。現有社區幸福食堂39家,提供普惠性老年助餐服務100萬人次。 民生保障紮實有力。堅持就業優先,舉辦“春風行動”“學子聚漢”工程等線上線下招聘會64場,全區城鎮新增就業3萬人。提升居住品質,老舊小區改造惠及群眾1.7萬戶,全年加裝電梯121部、占武漢市近1/3。 基層治理提質增效。深入推進共同締造試點擴麵,多層次組織發動政府、社會、企業、居民力量,水果湖街道水生科技苑小區“眾籌改造”、南湖街華錦社區“小哥驛站”、中南路街百瑞景社區“誌願服務”等做法得到居民群眾廣泛認可。 “平安武昌”全民共享。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,有力應對低溫冰凍天氣和長江汛情,科學調度、服務保障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,重點行業、重點項目、重點區域本質安全水平顯著提升。 未來 在接續奮鬥裏不斷書寫 持續壯大經濟總量 著力提升發展質量 加快推動現代化武昌建設再上新台階 毫不鬆勁抓改革 釋放高質量發展活力 新的一年,武昌將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,以改促進、以改賦能、以改破局,全麵釋放科技創新活力、市場經營活力和社會治理活力。 加快完善創新發展機製。更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,打造貫通“提出研究—小試中試—投融資—產業化”的鏈式科技服務體係;更大力度培育創新型企業,以首義科創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早、投小、投長期;更實舉措引育留用人才,持續完善高層次人才政策落實和服務保障,為重點企業引育人才提供定製化服務。 全力打造營商環境高地。實施“零號員工”服務提升行動,實行龍頭企業專班服務、重點企業專員服務、中小企業網格化服務;營造全生命周期發展生態,完善企業引育、賦能、壯大機製,以更優營商環境助力各類企業茁壯成長;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,健全區屬國企績效評價體係和現代企業製度,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。 持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。激發共建共治共享合力,通過共建服務陣地、培育頭雁骨幹、壯大群眾組織、固化製度機製,持續凝聚群眾治理力量;推動政府治理與群眾自治相銜接,實現街道綜合服務大廳服務事項“一口受理、一窗辦理”,最大限度利企便民;激活新興力量發展動能,廣泛整合黨群、政務、社會等資源,服務引領新經濟組織、新社會組織、新就業群體,把治理效能轉化為發展動能。 全力以赴促轉型 激發高質量發展動能 新的一年,武昌將統籌實施數字經濟倍增、雙碳產業提質和主導產業躍升三大行動,著力構建富有武昌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係。 做大做強數字經濟。深入推進“黃鶴樓星空”計劃,實施空間拓展、生態賦能、企業聚鏈三大行動,瞄準軟件服務、空天信息等重點方向,縱深構建數字產業集群,力爭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260億元以上、占GDP比重超13%。 培育提升雙碳產業。持續提升“中碳登”承載力、影響力、帶動力,打造以碳匯大廈為引領的環沙湖雙碳經濟帶,兩年內碳匯大廈入駐企業突破100家、雙碳服務業龍頭企業達到5家,營收規模突破10億元、稅收超億元。全年招引重點涉碳企業機構100家,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鏈向上下遊延伸發展。 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。提升金融發展實力,充分挖掘存量金融機構“再投資”潛能,加大基金、保險招引力度,力爭引進金融機構不少於10家;提升工程設計能級,鼓勵企業以綠色設計引領工程建造、道路交通等領域綠色化轉型;激發商貿內生動能,推動武漢SKP國際名品門店加速開業,依托京東MALL、優大集等數字消費平台推動商貿數字化轉型,依托阿裏巴巴全球速賣通等平台支持跨境貿易發展;推動文旅深度融合,推出一係列沉浸式數字化文旅產品,更好地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,保持旅遊人次、旅遊收入武漢市領先。 凝心聚力增動力 強化高質量發展支撐 新的一年,武昌將以招商引資新突破、項目建設新成效、消費市場新活力支撐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。 精準開展招商引資。狠抓產業鏈招商、強化樓宇招商、做實產業招商,組建專業招商服務團隊,壓實9大產業鏈招商機製,集中培育數字經濟、雙碳產業等一批專業特色樓宇,著力引進各類500強企業和細分領域龍頭企業,力爭全年招商簽約金額1500億元以上。 全力推進項目建設。聚力謀劃儲備,圍繞“兩重”“兩新”、產業轉型、城市更新等重點領域及“十五五”規劃編製,開展項目謀劃比拚行動。狠抓開工建設,推動武昌數創雲穀、湖北日報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億元以上重大項目落地開工,加快武漢長江天際、長電大廈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,確保長江沿岸鐵路總部等一批項目竣工。 充分激發消費潛能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,積極拓展消費領域,大力培育引進新能源汽車、高端消費品銷售,挖掘健康、養老、育幼等生活服務需求。大力發展首發經濟,依托武漢SKP、黃鶴樓打造高端消費品牌首發地,依托武商夢時代、武昌萬象城等打造都市潮玩首秀、首展策源地。全力激發消費活力,結合重要節慶、重點商圈策劃推出特色消費促進活動,力爭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80億元。 建管並重提品質 優化高質量發展空間 新的一年,武昌將聚焦城市更新轉型,“規建管”一體推進,不斷提升產業承載力和人居品質。 加速城市更新。堅持把城市更新作為牽引城區轉型的核心抓手,加強產業集聚區、危舊房連片區、高校院所周邊等重點區塊項目謀劃,打造更高品質、更為充足的產業和生活空間。 完善城區功能。持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,新建7條微循環道路,打通3條斷頭路,新增停車泊位1萬個、充電樁1萬個。不斷增強城區安全韌性,重點圍繞“五網一廊”謀劃項目;加速布局新基建,推動萬兆光網轄區全覆蓋。 優化環境品質。實施公正路、楚漢路等5條道路綠化提升和解放路、胭脂路等道路園林設施改造,完成楚河北岸和蛇山北坡綠化提升;持續開展大氣汙染深度治理,深入推進流域綜合治理,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。營造城區潔淨靚麗形象。 用心用情惠民生 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新的一年,武昌將堅持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,兜住、兜準、兜牢民生底線。 傾力辦好社會事業。辦好優質均衡教育,以“教聯體”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擴容,更大力度實施優秀骨幹教師統籌調配、交流輪崗,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;打造健康武昌示範點,啟用市七醫院新院區,建成中華路、積玉橋社衛中心,讓居民就近看病方便快捷;建設全齡友好城區,確保幼有所育、老有所養。 聚力提升保障水平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,聚焦重點群體就業,針對性開展人崗對接招聘和勞動技能培訓,強化靈活就業、農民工、新就業等群體權益保障;實施多元化安居工程,建設籌集4000套保租房、6000套市場化租賃住房;提升兜底保障水平,統籌抓好醫保、社保參保擴麵,精準開展低保、特困、殘疾、困境兒童等困難群體救助。 全力守護平安穩定。抓實抓細安全生產,狠抓重點領域排查整治;源頭防範重大風險,持續加強網絡信息及糧食等領域安全管控;切實維護安全穩定,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三大行動,推廣“黃鶴衛士”群防群治模式,不斷提升源頭預防質效,更好保障市民合法權益。 數讀武昌2024 地區生產總值劍指2000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武漢市中心城區第1位 服務業規模將突破1800億元 完成招商引資1500億元 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414億元 新增數字經濟產業空間33萬平方米 聚集數字經濟相關企業9500餘家 全區涉碳企業超過300家 接待遊客超過5000萬人次 新增留漢大學生3.5萬餘人 企業類市場主體突破10萬戶 新建微循環道路19條 新增義務段學位4800個 提供普惠性老年助餐服務100萬人次 全區城鎮新增就業3萬人 加裝電梯121部、占武漢市近1/3 策劃/供圖:中共武漢市武昌區委宣傳部 撰文:刁少紅 吳迪 況昕昀 |